中国甘肃网11月8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刘文煜 刘旭)一个老人,一只狗,简单的行李,独自坐在寒风中的店铺门前。他面前没有用来讨钱的碗,也不会主动伸手求施舍。有人上前关心,他态度温和有礼貌,如果给他送吃的,他会感激地收下,却不肯接受金钱上的资助。在双城门附近,一位流浪的老人受到了诸多路人的关心。
栖身街头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一个老人拉着简单的行李慢慢走来,身后还跟着一只瑟瑟发抖的小狗。到达双城门中国建设银行门口时,老人对狗说:“蛋蛋,咱们到家啦,可以休息了。”说罢便放下行李,把小狗抱在怀里,坐在了银行门口的台阶上。因为天气寒冷,老人头上裹着一块毛巾,却不是想象中的满是污渍,但依然能够看出这是个流浪的的老人,只是在他的面前并没有跟其他乞讨者一样的饭盒或者破碗。坐在台阶上的他,并不关注路人,也不在意走过的人群里时常投来的探寻目光,他的眼神里没有渴望得到施舍的期盼,神色如常,似乎他只是累了,坐在路边只为休憩。不时有路人走到他身边给他零钱,却被老人一一婉拒了。
无儿无女
老人叫姚学玉,今年已经81岁了,是兰州本地人,曾经的家就在五泉和平新村牟家庄一带。说到自己流浪街头的缘由,他的表情变得复杂起来。姚学玉家里共有四个兄弟,他排行老二。许多年前,姚学玉的父母过世,给兄弟四人留下一院房子。姚学玉后来去了陕西打工,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到了不小的年纪才和当地一个独自抚养儿子的女人结了婚,也没再生养自己的孩子。那时候的他,并没想过无儿无女有什么要紧,以为只要对养子很好,照样可以老有所依。
无家可归
前些年和平新村拆迁改造,姚家四兄弟的一院房子要拆迁。因为弟兄四个里,只有大哥一家仍住在老房子里,当时大哥已经亡故,于是大哥的儿子联系到姚学玉和其他两个兄弟,商量拆迁一事。
姚学玉从陕西赶回来,三个侄子向三个叔叔说明,拆迁以后会补点钱还会分房子,因为父亲已经不在,而三个叔叔都有住处,想让叔叔们把房子让给他们弟兄。当时姚学玉的三弟住在安宁,四弟在北京生活,而他又在陕西,念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上,三个人都同意了。姚学玉当时唯一的顾虑就是自己无儿无女,怕有一天老了,被养子嫌弃,没有去处。而侄子笃定地告诉他,只要在转让书上签字按手印,等叔叔老了,他们一定像儿子一样孝顺他。于是,姚学玉同意了。
回到陕西后,姚学玉怎么也想不到,老伴过世后,他被养子赶出了家门。万般无奈,他踏上了回乡之路。然而,当老人风尘仆仆地从陕西回到兰州,却被侄子们以种种理由拒之门外。此时,住在安宁的三弟也已过世,远在北京的四弟早已失去了联系,老人便拉着行李开始了流浪生活。流浪的过程中,他还收养了一只小狗,就是蛋蛋。
姚学玉说:“我连自己都没能力养活,有时候觉得带着蛋蛋,它只有跟着我遭罪。可是它从来也没嫌弃过我,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好歹是个伴儿,我舍不得把它送人。”姚学玉每天靠好心人给他买饭维持生活,晚上在双城门的中国建设银行门前睡觉,白天为了不影响银行的正常工作秩序,他会带着蛋蛋和行李去解放门立交桥下呆到天黑。据姚学玉说,他曾经被带到兰州市救助站,却因为他是本地人,救助站只好把他送了出来。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要路人给的钱时,姚学玉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反正又没地方去,能有口饭吃就得了,说不上哪天我就这样没了,还要钱有啥用。就是后悔一辈子没个儿女,没人送终啊。”说罢,他浑浊的眼睛里又噙满了泪花。
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老人不断地说,好心人很多,每天都有人给他送去热乎的汤饭,也有好心人想给他钱,这样看看,陌生人反倒比亲戚还要好。老人说,他现在就想,万一哪天他不在了,如果有人肯收留蛋蛋就好了。
一位路过的小伙子驻足听完了老人的事,掏出100元钱,不顾老人的推辞,硬是塞在老人手里。记者追上去询问小伙子的姓名,小伙子声音哽咽地说:“留啥姓名啊,谁家还没个老人,这个老人比我爷爷岁数都大,这点钱只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帮帮这个老人家。”
古人尚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在现代文明的今天,这名耄耋之年的老人却独自在萧瑟的寒风中过着凄凉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