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犬疫苗失败的原因造成犬疫苗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母源抗体因素 母源抗体对仔犬早期抗感染是有益的,但它是干拢疫苗免疫最常见的因素。仔犬的母源抗体90%是通过初乳获得的,由于仔犬摄取初乳量的不同,每个仔犬得到的母源抗体也有所不同。在仔犬母源抗体效价较高时进行疫苗免疫,会导致犬的免疫失败。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检测母源抗体,掌握抗体消长规律,并根据抗体消长规律来确定免疫时机。张汇东等证明仔犬通过摄取初乳获得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母源抗体(Mab),血清ICHV抗体效价高的犬,其初乳抗体效价也高,仔犬可获得较多的Mab,生后48小时内,仔犬Mab效价高达1:256—4096,7周龄时,效价下降至1:4—128,平均为1:19.9。仔犬Mab效价≤1:32时,8只仔犬均产生免疫应答。有人认为细小病毒抗体由母体初乳传给仔犬的被动免疫可持续4—5 周,仔犬断奶后即可进行免疫注射。胎儿仅从母体获得5~10%的IgG,母源抗体主要*生后初乳获得。通过初乳仔犬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在生后36小时内就可上升到母犬的70~80%,从而获得被动免疫。同窝仔血清中被动免疫的水平高低不一,取决于这些犬摄入的初乳量。于生后8周前看,幼犬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大多已经低于免疫保护所需水平,所以应考虑母源抗体的有无或高低,来确定首免的时间。一般认为未经吃乳的仔犬首次免疫的周龄为:犬瘟热2~3周龄;犬传染性肝炎2~3周龄;犬细小病毒性肠炎5周龄。疫区吃初乳的仔犬首次免疫时间,法国推荐为7~9周龄(包括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犬钩端螺旋体、狂犬病、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美国Green公司推荐为:犬瘟热为6~7周龄,二免为8~9周龄,三免为10~12周龄,或首免8~9周龄,二免为11~12周龄,三免为14~15;或首免10~11周龄,二免为13~14周龄,三免为16~17周龄。犬传染性肝炎首免时间同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性肠炎首免时间在6~7周龄或8~9周龄左右。我国犬疫情比较严重。上述免疫程序不完全适合。我们所推荐的免疫程序是:犬瘟热是疫情年,仔犬于4周龄时皮下注射人用麻疹疫苗(人用2个免疫剂量),5周龄一免,7击龄二免,9周龄三免。三次均肌肉注射犬瘟热弱毒细胞苗。非疫情年幼犬免疫时间可适当延长,首免8~9周龄,二免11~12周龄,三免14~15周龄。成年犬每年于9~10月间,以3周间隔进行二次免疫。犬细小病毒和犬传染性肝炎首免在30日龄进行,以2~3周的间隔进行二免和三免。
二、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因素 犬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的缺陷,往往导致疫苗注射后得不到可*的保护或免疫后发生并发症。特别是一些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如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等都可以引起免疫抑制。犬瘟热病毒有破坏脾脏、淋巴结骨髓中淋巴组织的作用。犬细小病毒对骨髓和淋巴系统有亲和性,具有部分的持续性免疫抑制服。叛国学者Steven(1982)研究证明,犬瘟热病毒疫苗抑制结果并发生脑炎型犬瘟热。
三、疫苗因素 目前,市场上犬用疫苗种类很多,有国外的、国内的;有单价的、多联的;有灭活的、弱毒的、因此,在生产工艺、所用种毒、细胞、疫苗保护剂及冻干条件等方面不同,疫苗的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从疫苗方面看:一是疫苗中毒株差异;二是疫苗中的病毒颗粒少,即病毒价偏低;三是疫苗种毒免疫原性较差,疫苗毒株驯化不良。这样的疫苗注射后或表现免疫不良,或表现发病。因此,首先要选择好的疫苗。实践证明,为预防犬传染性肝炎,国内首选疫苗为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夏咸柱研究员研制的弱毒苗,幼犬30日龄首免,45日龄二免即可得到保护。为预防犬瘟热应使用国外疫苗,幼犬7~9周龄、11~13周龄、15~17周龄连续三次可得保护。另外,即使是质量很好的疫苗,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方法不当,也会使疫苗滴度降低,造成免疫失败。因此,要做到不使用过期疫苗。疫苗在运输、贮存过程中要按厂家说明,保持一定的恒定温度。水剂疫苗不能反复冻融,用前应在常温下自然溶化后立即注射。冻干疫苗虽然比较稳定,稀释后应立即注射。冻干疫苗虽然比较稳定,稀释后也应立即注射,并且要做到溶解后的疫苗要一次用完。注苗时一定要等待皮肤消毒剂干燥后再注射,以防消毒剂破坏疫苗。此外,不同的接种方法也影响免疫效果。肌肉注射优于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常用于出现疫情的紧急预防注射。
四其它
1、体温 犬的正常体温为37.5~38.5℃,体温变化可能影响免疫反应。体温偏高时,注射疫苗可引起临床症状,体温过低能使犬的细胞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并影响抗体的产生。因此,体温过高、过低都可能导致免疫的失败。
2、体内外寄生虫。体内外寄生虫的存在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应激状态,近来已证明至少某些寄生虫感染如犬毛囊蠕形螨可能是直接的免疫抑制物。
3、某些药物应用干扰免疫应答。
1)左旋咪唑是一种免疫调节剂,低剂量(每公斤体重3mg以下)可增强免疫,而大剂量应用可造成免疫抑制。一般幼犬注苗前都首先进行驱虫,而幼犬驱虫剂量达到15mg/kg时,往往会造成免疫抑制。因此,在幼犬的免疫中,应早期应用疫苗,在幼犬30日龄时注射犬细小病毒、犬传染性肝炎二联苗,为防犬瘟热先注射人用麻诊疫苗。注射疫苗时应避开临床感染,临床上已感染的犬不宜注射疫苗。幼犬注射疫苗期间避免用左旋咪唑来驱虫,以防干扰免疫
(2)在接种疫苗之前使用抗癌药物,如氨基甲基叶酸和抗胸腺血清这些免疫抑制剂可引起致死性疫苗性犬瘟热。在接种疫苗时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和四环素等。
(3)全身麻醉特别是吸入麻醉抑制免疫功能,但Kelly和Webster发现尽管体外淋巴细胞的刺激因子降低,但是麻醉和手术对犬瘟热疫苗的抗体反应几乎没有影响。
4、同时使用抗血清。一般来说,中和抗体的滴度大于1:100时能完全抵抗犬瘟热强毒的攻击,在这个水平之下时,抵抗作用的减弱意味着一个高剂量的犬瘟热强毒可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在进行初次疫苗接种后,如果遇到野外强毒或重新接种疫苗不能激发免疫,那么抗体减少并小于1:20即初次接种疫苗两年前的非可监测水平(犬瘟热疫苗的有效期10个月)。但是抗体缺乏,本身就不能保证其敏感性,因为迅速的免疫记忆反应可能受到干扰。 含有微弱母源抗体的幼犬对强毒的攻击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这种犬易患生理营养和混合感染应激的话,那么它们将是特别易受损伤的,除接种疫苗无效外,这种犬的疫苗接种因抵抗母源抗体导致母源抗体的下降,进而由于疫苗抗原的作用,使抗本“清除”。
5、生理环境。生理环境因素中的应激因素和过度拥挤的犬舍、运输和环境的变更,温度和湿度的迅速改变,都可能抑制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能产生正常免疫应答的犬瘟热疫苗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会造成失败。由于高温和高湿以致使体温达到39.6℃,这超过了它们的正常体温。一般认为较高的体温能抑制弱毒的繁殖。
6、营养。尽管因营养不足而降低免疫应答的情况极为罕见,但是犬的VE和硒缺乏都与免疫抑制有关。由于VE和硒缺乏引起“棕色脂肪”病的犬发生犬瘟热的较多。
7、免疫上的误区。其一、外来病犬的管理。外来未经免疫且健康易感犬的管理等也容易造成疾病传播。其二,只注重幼犬的免疫忽视了成年犬的免疫,从而导致不少工作犬的死亡。其三,常在犬患病后或潜伏期才进行免疫,最终导致免疫失败。